如何與上司有效溝通?中層管(guan)理(li)者要通過下屬完(wan)成上級(ji)賦予(yu)的(de)職能(neng),就要能(neng)有效的(de)將(jiang)上級(ji)指令傳達給下級(ji)。具體來說分兩步:
第一(yi)步是理(li)解高層的指令或要求;
第二步是(shi)把(ba)指令或(huo)要求清晰準確(que)的傳達下去。
如何理(li)解高層指令和要求?
如何與上司有效溝通要求一(yi):
讓上司知道,你對問題了解的正確性和程度。評估上周各部門工作計劃完成率時發現,某部門經理認為自己執行力強,完成率為100%,而領導卻認為對方完成率是0,所有工作都僅僅是剛開始。后了解才發現,兩者對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沒有達成共識,即兩者看似在做同一件事,但對結果的定義不同,就導致了錯位,自己感覺良好,熟不知領導感覺很不好!如對于行政的會議組織管理,你認為布置完會場,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開完就算完成本次會議組織管理的工作,而你的領導卻認為,會議結束后4小時之內能看到會議紀要,8小時之內能將會議紀要發放到各部門學習并存檔,對會議內容能跟進督導并落實匯報才算完成會議組織管理,如果你不確認,雙方的期待不同,領導的期待不能實現。就自然會影響到對自己工作成績的評估。所以做為中層,一定要主動與領導溝通工作完成的標準。明確目的好執行。
如何與上司有效溝通要求二:
讓上司重新考慮這個指令或要求的可行性。如開完標準化會議后,上司說要找萬元產值小時標準和出勤小時勞效標準。內心就有了疑問,這兩個標準有什么不同嗎?為什么要找兩個標準呢?找這兩個標準的目的是什么?邊想邊在心理盤算著,得到初步的自我認知:這兩個標準其實是一個標準,即效率標準,目的是相同的,一是找到動態安排工時的依據,二是對工時管理狀態進行評估。不同的是計算方法和說詞不一樣,但根據“標準的*性原則”,是否要統一口徑?自問幾個關鍵點后,就找合適機會與領導進行了溝通,通過溝通確認,后得到統一口徑標準,即只找出勤小時勞效標準即可。如果沒有自我思考和主動溝通,而是按常態,領導說什么,下屬就直接回答:好的,沒問題。結果會是怎樣?事實上,身邊有太多的中層管理者,在接收上級指令時,有問題不主動溝通確認,要么背后發牢嗦說領導莫名其妙亂安排,就是不執行,要么就盲目的去做,結果人累的半死,卻不是領導想要的結果。所以,有問題要及時找機會與領導溝通確認,避免走彎路,讓下屬跟著瞎忙活。如,通知總值經理開會,某部門經理不經確認,把部門值班經理也喊到了會議室,某部門值班經理當天還是休息,轉了兩趟公汽才到公司,結果發現白跑了一趟。可見,做為中層管理者,主動大膽與上級的溝通確認是多心重要。
如何與上司有效溝通要求三:
讓上司同意你所需要的資源、支持和執行時間。公司上半年的工作重是成本核算,為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準確性,本月內將ERP系統重新初始化。領導在向某部門經理下達指令,部門經理一聽沒作聲,領導走后,部門經理直搖頭。因為信息的初始化是龐大的工程,靠一個月時間無法完成,即使完成也是草率不能保證準確性的,有什么意思呢?而且這關聯到操作部門,不是我能控制的.經理有太多的無奈。可并沒有將疑問告知領導,待一周時間過去了,領導看事情沒進展,于是拿經理試問,挨批的經理一肚子苦水最后事情了了收場,,領導和中層都很郁悶!馬上快到6月份了,成本核算到底要進行到什么程度,需要哪些資源能完成領導的預期,有了這些資源是否就能完成,一切未知。
如何解讀上級的期待和想法,如何達成上級的指令和要求,是中層必須要學會的功課,因為你的上級不爽,你就不會有好日子過。這里推薦一個思維工具叫“指令接收報告”分三部分:
一,對你的上司所交辦的事情,你的體會是什么?了解到什么程度?把你的體會先寫下來,錯了再調整。
二、你認為上司講的這個事情可行性怎么樣?成功概率是多少?
三、為了把上司的指令貫徹下去,你需要多少人、物、財力?你需要怎樣的后勤支持?需要多長時間?把它寫下來,與領導溝通確認,如果領導日常事情太多,可以請領導簽字確認。
一,對你的上司所交辦的事情,你的體會是什么?了解到什么程度?把你的體會先寫下來,錯了再調整。
二、你認為上司講的這個事情可行性怎么樣?成功概率是多少?
三、為了把上司的指令貫徹下去,你需要多少人、物、財力?你需要怎樣的后勤支持?需要多長時間?把它寫下來,與領導溝通確認,如果領導日常事情太多,可以請領導簽字確認。
轉載://citymember.cn/zixun_detail/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