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與智能制造高研班-——走進成都西門子創新中心&通威太陽能
講(jiang)師(shi):講(jiang)師(shi)團 瀏覽次(ci)數(shu):107
課程描述(shu)INTRODUCTION
日程安(an)排(pai)SCHEDULE
2024-10-26
成都
課程(cheng)大(da)綱(gang)Syllabus
企業標桿考察公開課
項目背景
新挑戰
金融危機之后,各國都在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制造業再次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同時發生,對我國制造業形成“雙向擠壓”。中國制造業正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等諸多挑戰,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同時,制造業本身5大矛盾日益突顯:自主創新能力弱,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產品質量不高,缺乏工藝、材料與責任;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承載接近極限;產業國際化不高,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離散工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商品的生產變得愈加艱巨。
新機遇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精益型。伴隨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數字化給制造業帶來的顛覆性令人震撼,它提供了很多新的機遇和新的可能來幫助企業應對各種新挑戰。企業可以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提高生產柔性和產品質量,以及提高生產效率。數字化還有助于開發新的業務模式并提高企業內部的信息安全性。數字化轉型表明,只有企業對其業務進行系統性、徹底的(或重大和完全的)重新定義——而不僅僅是IT,而是對組織活動、流程、業務模式和員工能力的方方面面進行重新定義的時候,成功才會得以實現。
同時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沒有精益生產作為基礎支撐,生產現場增加再多的自動化設備、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化監控,都只會帶來生產各個環節加速增多的浪費。由傳統企業向數字化企業和精益企業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并且有時候還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所以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需要堅持續做好精益。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不斷升級,我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精益化水平不斷提升,尤其體現在管理平臺和技術平臺上以漸進的方式通過精益持續改進而逐步發展,從“6S管理”的全面推行到精益生產的全面導入,再到通過精益持續改善使管理不斷進入新的高度。
行程安排
08:30-09:30
標桿學習行前引導
隨團顧問通過對創新中心介紹,引導大家對工業4.0、數字工廠、智能工廠的深入思考。
標桿隨團顧問
09:30-10:45 參觀西門子智能制造成都創新中心
創新中心深度體驗,重點解讀數字化企業五層架構及西門子數字化雙胞胎,深度體驗創新中心六大板塊。
西門子創新中心
現場負責人
10:50-12:00
主題分享:《打造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數字“新基建”》
1、百年西門子的發展路徑
2、業務整合創新
3、產業數字化轉型與升級
西門子創新中心
專家顧問
12:00-14:00 午餐,休息,前往通威太陽能
14:00-15:00 參觀通威太陽能企業文化長廊+智能制造生產線
通威太陽能
現場負責人
13:30-16:30 主題分享:《數讀通威,與光同行》
1、關于光伏的介紹
2、關于通威的介紹
3、關于通威太陽能的介紹
4、關于通威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介紹
5、關于通威的三大基因介紹 通威太陽能
專家顧問
通威太陽能簡介
通威太陽能深度切入太陽能發電核心產品的研發、制造和推廣
是全球領先的晶硅電池生產企業,現擁有合肥、成都、眉山、金堂四個基地
2021在職員工近9800人
連續3年成為出貨量*的太陽能電池企業,全球市場占有率為11%。
連續5年獲得全球電池片*供應商、電池片免檢,連續6年實現重大安全0事故、重大環保0事故,刷新光伏行業新紀錄。
全球新能源企業500 強,2021通威以442億元營收榮列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第256位,市值成功突破2000億元,品牌價值突破1400億元
2022年通威進入《胡潤世界500強》第483位;公司全年營收634.91億元,同比增長43.64%;凈利約82.08億元,同比增長127.5%;
現擁有80條智能制造產線,370項有效授權專利,近400項國家、省、市級重要獎項
中國*競爭力民營企業 50 強
中國民營上市公司 100 強
成都西門子創新中心簡介
全球第一個融合創新與研發為一體的智能制造創新平臺
全球第一個匯聚離散與流程制造軟硬件技術的創新中心
全球第一個基于云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海外研發中心
全球第一個集創新中心與數字化工廠于同一城市的示范基地
四大功能板塊:智能制造能力中心、智能制造專業實驗室、行業解決方案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平臺
面向智能化和數字化趨勢,為西門子培養既了解產品工藝又了解數字化工廠關鍵技術的智能制造復合型人才。
提出“2030中國戰略”:第一,賦能中國頭部企業的核心技術開發;第二,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網絡;第三,深化領軍人才和工程師培養;第四,加強云服務;第五,建立一個開放式的合作伙伴生態,加強本地研發。
企業標桿考察公開課
轉載://citymember.cn/gkk_detail/309259.html